欢迎访问大正国际信用评估官网! 24小时咨询热线:400-99-81018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评估公告
● 政策法规
● 焦点关注
● 信用动态
● 企业专题
● 奖惩公告
● 诚信文化
● 技术管理
● 理论研究
● 技术相关
联系我们
大正国际信用评估
电话:400-99-81018
网址:www.dzgjxy.com
邮箱:qzg9999@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果园8号楼
 
 
●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与管理 > 信用风险管理
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

 

1、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

 

2、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

 

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估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比如邓白氏中国风险预警评分(EMMA Score),可以预测企业处于不稳定或不可靠的风险状况的可能性,以及付款指数(Paydex),是对目标企业付款表现的量化指标。 [1]  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

 

信用评估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独立的信用评估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由于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在发达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更加明显。如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都直接依赖于企业被评定的信用等级及其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加强了信用评级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一、产生信用风险有哪些原因?

 

1、缺乏信用理念。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企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动力源。我们一些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都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帐款回收。还有的企业虽初步认识客户信息管理重要性,但注意力往往集中到新客户、小企业,但事实上正是那些熟悉的老客户、知名的大企业才容易违约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2、缺少客户信用管理信息,不能准确判断客户信用状况。有些企业在与老客户合作中,缺乏动态信用信息,对客户某些变化视而不见,直到发生信用风险,悔之晚矣。有的企业对新客户缺乏足够的信用信息,以偏概全,导致判断失误。还有的企业在利益诱惑下,只看重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经济利益,而忽视其信用等级,一心只想成交,结果货、款两空。

 

3、企业内部缺乏信息沟通。由于业务分工不同,许多客户的宝贵信息,分别集中在不同业务部门或一些具体业务人员手上。如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样便不利于管理者对客户作出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4、缺少规范的信用制度建设。一些企业没有或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使得部门间信用管理职责分工不清,缺少规范、严格的信用政策,对客户无法进行全方位的信用分析,缺乏信用监控,从而使经营中信用管理缺乏主动性,较多盲目性。

 

5、社会信用滑坡,客户经营不善。这是目前企业相互拖欠货款最主要原因。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资金匮乏,甚至严重亏损,致使信用等级下降,无力偿还货款。特别是社会对失信违法行为惩处不力,造成事实上的“守信吃亏,失信获利”,没代价的用别人的钱挣钱,成了一些企业生财之道。使得一些守信企业也不得不为了保证本企业资金周转,采用同样手段拖欠他人货款,从而使债务关系复杂化,形成困扰我国企业经营发展的“三角债”魔链,至今剪不断,理还乱。

 

二、如何降低信用风险?

 

1、树立信用理念,重塑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

 

诚信是做人之本、富企之策、兴邦之源。社会上诚信滑坡,是导致信用风险的重要原因。狠煞这股歪风,就要重塑良好的诚信理念。诚信理念应包括如下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按规则规范办事的观念、合作双赢的观念、社会责任观念、质量观念、法制观念、义利观念、效益与公平相统一的观念等。树立信用理念,首先要从各级领导做起。从企业到机关,从地方到中央,各级领导者不仅应是诚信的倡导者,更应是诚信的示范者,是信用理念建设的实践者、推进者和“卫道士”。想重塑良好诚信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用诚信塑造自身新型的文化性格,引领职工、群众走诚信兴企、诚信兴邦之路。

 

2、加强诚信规范和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体系。

 

法制主外,道德主内;法制是他律,道德是自律。内外结合,刚柔并济,才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人们诚信意识淡薄和信用严重滑坡的严峻形势下,遏制当前失信泛滥的势头,只有法制才是最可靠、最有效的手段。在法制的规范下,建设信用体系才是诚信建设治本之策。要大力推行名符其实的信用等级制度,将个人与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为之提供的生存和发展条件联系起来。对花钱买卖“AAA”者绳之以法。彻底改变“守信吃亏,失信获利”和惩罚过轻的现状,提高失信成本,加大对信用违法惩处力度,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关系的锐利武器。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关于我们      新闻资讯      政策法规      评估公告      理论研究      技术与管理      企业专题
大正国际信用评估
电话:400-99-81018
网址:www.dzgjxy.com
邮箱:qzg9999@126.com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果园8号楼
 
手机站二维码  
  京ICP备1803644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006349号
版权所有:大正(北京)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Copyright © www.dzgjx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领航科技